2、还可借力各省商会:成为各省商会指定用烟,商会组织成员免费加入 “中华精英俱乐部”。 3、可向上流社会渗透,让社会名流成为“中华”“品牌传道者”。 成立“中华精英奖”或 “中华文化基金会”,设立“中华年度精英奖”,对年度中在文化/经济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全球华人进行评选颁奖。 4、开展“国家大典”级公关:如:赞助“中法文化年”等国家级活动;赞助“黄帝陵祭祖”。。。。。。。 第三,要展开“伟人营销”。 “中华”是毛主席抽的香烟。 作为一代领袖指定用烟,多数消费者尤其是上年龄的消费者非常熟悉“中华”和毛泽东之间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提到电影中毛主席抽“中华”的镜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历史资产是其他品牌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如何充分运用好中华与历史伟人之间的关系,使这一品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中华”品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建议“中华香烟”要赞助一切跟毛主席有关的电影、电视和艺术作品,以强化这一品牌资源。 3、品类升级:打造“中华系” 上烟集团一直有“做大做强”的战略规划,但是,红双喜、中南海、牡丹等中低品牌向省外扩量乏力,承担不了把集团规模做大做强的重任;于是,集团做大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了“中华”的肩上。 但是,“中华”是高端品牌,高档香烟的市场容量毕竟有限,“中华”高端价位的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得象万宝路那么大 。 “中华”必须带领集团把规模做大,但“中华”的高端定位决定了自身的规模不能做太大,这就是“中华”的两难。 怎么办? 我们在市场洞察中分析到:从烟草行业的市场规律来看,云南烟,是唯一一个在中国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成熟品类的烟草品牌舰队。 云南烟品类的共同属性是原料资源:云南(中国唯一)盛产优质烟叶。云南烟正是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品类市场。 云烟大品类各个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布局,很符合市场自身――也就是消费者对云烟品类属性认知的规律。 中国烟草品牌恐怕没有哪个品牌不感到云烟品牌舰队扑面而来的强大压力――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极少有品牌能与一个成熟品类相抗衡。 当我们在对“中华香烟”进行营销诊断时,惊讶地发现,中国烟草除云烟之外的第二个品类,正在一个小范围内逐步形成并且扩散。 这个品类形成的核心是上烟,确切地讲,是“中华”。 1951年问世,直到1988年还属于国家特供烟的“中华”,其表现完全不是一个单纯的品牌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一品类形成的源头,正是在“中华”37年的神秘文化现象之中。文化催生消费者的普遍认知,由此诞生品类。 这一品类已具备基本属性:第一流的烤烟技术。在部分区域里,品类下的各品牌,如红双喜、牡丹等品牌也已经出现群体消费者联动认知反应。 “中华”在将来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沪系烟形成了中国烟草第二个品类效应: 文化+技术。 在已经具备品类雏形的情况下,“中华烟”如何带动沪系香烟品牌舰队(熊猫、红双喜、牡丹、中南海、大前门等)做强做大呢? 以“中华”为领军品牌,带动沪系品类(上烟集团)做强做大。我们为它提出了“中华系”的品类概念。 第一:要充分挖掘沪系品类的巨大资源,即充分挖掘“中华”品牌的资源,同时,“中华”是集团的核心和生命线,既要用好,更要保护好; 第二:改变“中华的量即集团的量”的认识,集团的量不能全放在“中华”肩上,“中华”的扩量要适度;集团扩量主要应放在其他中低品牌肩上,“中华”更多承担的是集团领军人物、集团开路先锋的角色; 第三:“中华”的核心任务是要以它为首建成“沪系品牌方阵”,依靠这个方阵去扩大集团的量。 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 挖掘“中华系”的品类属性: 我们对“中华系”大品类从品牌架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原料资源等各方 面,构建了品类的基本属性。获得客户高度的评价。 第二,集体传播“中华系”: “中华”是品类领军品牌,既要打造“中华”的品牌,同时也要打造沪系品类,两者必须 同时进行,相濡以沫! 以“中华”作为代表品牌引领品类实现强势传播,发动“中华”品牌战,同时快速打造沪烟品类属性。 首先,让“中华” 为其他品牌背书:品牌方阵取名“中华系”,并对外传播; 其次,在其他品牌的传播中,以“中华”为背书品牌: 比如:红双喜在传播中,口号是:“中华盛世,双喜临门”; 牡丹在传播中,口号是:“中华盛世,国色天香”…… |